朱景文生平:。所处时代:宋代。主要作品:《玉楼春》《玉楼春》。
关于朱景文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朱景文的诗词 点此查看朱景文的详细内容
二、研究报告
1999, Final Report for Institutionalizing Legal Training in China(中国法律培训制度化研究报告),submitted to the Asia Development Bank,by IDLI,Shen Yuanyuan,Zhu Jingwen
三、个人履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1979-1982,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1982-现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7-1988,美国夏威夷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CLEEC);1989-199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1993-1996,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主任;1994-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1997-1998,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富布赖特访问教授;1999-2000,荷兰莱顿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高级访问教授。
四、论文
2008,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分析,法学研究,2008(5)2008,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3)2008,中国法制化进程的数据分析,光明日报,02-192008,中国法律发展的理论反思,法学家(1)2008,法之执行的法学模式和社会学模式,法制日报,04-132008,从法治到善治的思考,法制日报,02-012008,公共场所禁烟能走多远?人民日报,04-232007,中国法律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反思,高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一种博弈——在人权和知识产权之间,《法制日报》11-182007,“酷儿”理论之思,《法制日报》9-232007,苏联的一个坏传统,《学习时报》07-102007,苏联学界的一个坏传统,《北京日报》06-182007,依法治国是否等于有法可依,《解放日报》04-232007,法律是一种规则政治,《法制日报》,07-152007,中心与边缘——法律发展的全球视角,《新视野》(1)2007,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行省制度,《法学杂志》(3)2007,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法制发展,《法学家》(1)2006,服务大局与“法学家的幻想”,《法学家》(6)2006,当代中国立法中的法律移植,《法理学与法史学》(10)2006,2005年法理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1)2006,全球化与法治国家的历史演进,《学习与探索》(1)2005,关于立法发展趋势的几个问题,《法学杂志》(6)2005,欧盟法对东亚的意义,《新视野》(1)2005,法律是一种规则政治,《学习与探索》(5)2005,2004年法理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1)2004,lega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judicature: employing foreign law in China’s judicial practice,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Autume 2004.2004,法治中的悖论,在夏勇等主编《法治与21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孙国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政治思想工作研究》(6)2004,国内司法中运用外国法的比较法思考,《法学》(1)2004,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新华文摘》(1)2004,划分世界的法律体系——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世界法律地图》评介,《法制日报》4月15日11版2004,2003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2003,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2003,国际标准和中国法律改革,2003年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年会宣读,《法学家》(3)2003,法治和关系:是对立还是包容——从韦伯的经济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谈起,2002年香港亚洲法哲学大会宣读论文,《环球法律评论》2003/春季号2003,2002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2003, 关于律师职业发展的几个问题,2002年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基地“法律职业共同体研讨会”宣读论文,载张文显等主编:《司法改革报告:法律职业共同体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言论自由及其界限,2002年爱尔兰中国-欧盟人权对话会议发言,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3年2月24日200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条铁则,《北京日报》2003年2月13日2002,“法律和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研讨会纪要,《法学家》(6)2002,2001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2002,由前苏联法学界的一场争论谈起,《法学家茶座》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全球化和中国法制的回应,《法制与社会发展》第4期;2001,欧盟法对法律全球化的意义,《法学》第12期2001,全球化和中国法制的回应,《金陵法律评论》第1期2001,从比较法、法社会学到比较法社会学,《环球法律评论》第1期;2001,中国共产党与比较法的发展,《法学家》第3期;2001,2000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2000,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aw-making in the PRC, in Jan Michiel Otto, and others, Law-Mak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gue, Netherland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法理学论丛》第2卷;2000,关于法理学向何处去的几点意见,《法学》2000年第1期;2000,关于立法的公众参与的几个问题,《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2000,欧盟法性质的法理学思考,《人大法律评论》2000卷第1辑;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法制现代化研究》(第6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立法的公众参与,《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999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1999,世界与中国框架中的比较法,《新视野》第4期;1999,Formalization and Informalization of Law:On the Strategy of Legal Development in China,《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二);1998,关于法律和全球化的几个问题,《法学》第3期;1998,法律和全球化的理论启迪,《检察日报》7月20日第3版;1998,关于比较法社会学的对话,《比较法研究》第一期;1996,法治是一个历史范畴,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法制建设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法学评论》增刊;1996,中国立法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1期;1996,中国法律适用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2期;1996,中国法律职业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3期;1996,中国法学教育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4期;1995,评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中国法学》第3期;1995,法制发展的内在矛盾,《探索与争鸣》第7期;1995,关于法制和法治的几个问题,《中外法学》第5期;1994,Comment on Functional Comparison,1Asia Pacific Law Review;1994,关于法和法律意识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外法学》第3期;1994,关于法律关系的概念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第3期;1993,从规范的比较到功能的比较,《法学家》第2期;1993,评布莱克的纯粹法社会学,《当代法学》第3-4期;1993,认真对待意识形态——批判法学对德沃金法学的批判,《外国法译评》第3期;1992,论社会也要以法律为基础,《法学》第1期;1992,法制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政治与法律》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