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本是卫国人,其先人乃是齐国人,后来秦灭卫国,他逃亡到了燕国。在燕国,荆轲不被当政者重用,整日在市井放歌纵酒,酒醉之后往往与好友高渐离等相对而泣,旁若无人。荆轲“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同‘沉’)深好书”。后来燕太子丹找人行刺嬴政,首先找到田光,田光因年老力衰,故而推荐了他门下的荆轲。
荆轲起初推辞过,但燕太子将他尊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礼遇。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燕太子催之甚急,荆轲只得带领秦舞阳离燕赴秦,慨然践诺。
荆轲出发前,做了三项周密准备:由勇士秦舞阳陪同荆轲行刺;带上秦王一直想杀死的樊姓仇人的人头;再拿上燕国打算要献给秦王的最肥沃的燕地督亢地区地图。这后两项准备,当然是为了取信于秦王的安排,那卷地图更有特别功用,里面藏着刺杀秦王时用的淬过了烈性毒药的锋利匕首。
秦王见荆轲带着仇人的人头,又听说燕国欲献大片土地,兴奋不已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时匕首出现了。荆轲一个箭步跑过去,拿起匕首又拉住秦王,但秦王推倒桌几,挣脱而逃,衣袖都撕断了,围柱追逐一番之后,秦王才醒悟过来,抽剑砍伤荆轲,众大臣侍卫随后用乱刀将荆轲杀死。
“荆轲刺秦王”这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将荆轲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那么,荆轲是为了什么去刺杀秦王呢?真实的荆轲真的是一个武功高强的英雄吗?
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当时是这样嘱咐荆轲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
关于荆轲其人,《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尝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这些记载的意思是:
荆轲最初曾想投靠卫元君,但是卫元君并不重用他。
(2)与盖聂讨论剑法,言不及意不知所谓,盖聂瞪目鄙视,荆轲离走。
(3)与鲁句践切磋,鲁句践怒骂他,荆轲不吭声,走后再也没有回去。最后荆轲流落到了燕,受到田光的优待。
《史记》还记载:“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原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这段的意思是:知名隐士田光虽以命相荐荆轲于太子,但荆轲却再三推辞,不敢受命。太子再三磕头,事已至此,却之不恭,荆轲最后只得先勉强应承下来。荆轲答应了太子后,久久没有行动,太子丹在秦军的攻势下敦促荆轲立即行动,荆轲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关于荆轲在出发前的情况,《史记》记载说:“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这段记载说明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地图都备齐了后,荆轲仍然没有动身的意思,仍然还要等一个远方赶来的搭档。在太子丹的激将法之下,才终于有所行动。
一些史学家从以上记载以及《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综合分析认为,荆轲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擅长打斗的武士。他并不具备做刺客的能力和本领。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
这就是为什么荆轲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后来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一个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许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阳一起去,而舞阳只是一个在市井中杀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吓得变了色。而荆轲只得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愿意扮演的角色,最后死于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