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是中国著名茶叶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相传,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漳州籍人士黄文叔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的六堡地区创制了六堡茶。
在清朝时期,六堡茶作为一种优质的茶叶得到了广泛推崇和认可,成为了官方贡品。同时,六堡茶也被远销海外,成为了一种享誉世界的名茶。
随着中国茶叶文化的发展,六堡茶也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了中国茶叶的重要代表之一。今天,六堡茶已经是全球知名的名茶品牌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欣赏。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六宝茶叶是什么茶
六宝茶叶是黑茶。
六堡茶(LIUPAOTEA)属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是一种后发酵茶,是我国着名的“侨销茶”,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六堡茶历史悠久,在中国南北朝时代的《桐君录》就有记载,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七十多年。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当时全国24大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六堡茶的发展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梧州六堡茶作为地方土特产品送上北京,许多领导也很喜欢喝;原副李济深特别喜欢家乡的六堡茶。现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港澳台有少部分人家还收藏有三十年以上的梧州六堡茶,品质甚佳,可以称得上是“可以喝的古董”。
六堡茶的历史沿革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清朝初期,在广州、潮州一带,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 。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这条熙熙攘攘、舟楫往来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贺州八步传入境内,品种属槠叶种。湖南茶树有槠叶种,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故较为可信。《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十五、十六年间(1926年—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广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今六堡镇)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今六堡镇)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据彭庆中《中国六堡茶》载: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今六堡镇)合口街设庄收茶叶。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横县也由抗日时期年产221吨恢复到400吨。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批准发布公告《DB45/T 581-2009 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获得批准,进一步规范、统一六堡茶在生产、加工、检验、贸易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六堡茶质量的稳定。
从2010、2011、2012年,三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数据看,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是:6.73亿元、8.30亿元、8.79亿元,在黑茶类的排名分别是:第三、第二、第二。可以看出,近三年六堡茶的整体市场状态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六堡茶的前世今生
——茂圣的六堡茶缘
文/记者邬拉(节选整理)
2012年9月7日,梧州六堡茶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授牌仪式在广西南宁举行。
台左一为茂圣茶业董事长:苏淑梅女士
对于六堡茶来说这是一个等待多时的契机,因为这标志着广西六堡茶产业集群正式开启统一使用区域产业品牌,依靠标准化和国际有关知识产权协议走现代产业之路。更标志着六堡茶这个延续1500年的古老名茶终于开始摆脱困境走上了“复兴之路”。
六堡茶——梧州昔日的名片
梧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站,西江流域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发展走过的沧桑历史。
六堡茶属黑茶,其产制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早在19世纪,六堡茶就顺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和香港、澳门等地区,成为深受广大侨胞和名界人士喜爱的“侨销茶”。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封闭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茶叶是广州通商口岸中出口业务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从事贸易的广州“十三行”把全国各地的茶叶运集广州,通过加工、包装,再运往世界各国。当年梧州六堡茶又称之为“船帮茶”。六堡乡处于交通不便的乡间,六堡茶运出山外,要靠小竹伐,小木船、大木船三度运输才能送出西江。正因有了这条著名的“茶船古道”和西江黄金水道,六堡茶顺利销往粤、港、澳和东南亚,并远销欧洲,梧州六堡茶大小茶号遍布海外,六堡茶也成为畅销海外的“侨销茶”。
至清嘉庆年间六堡茶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茶庄以出售六堡茶为荣,常在门脸前悬挂“正宗苍梧六堡茶”大字招牌,以招徕顾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苍梧建立了两家国营六堡茶厂,所产产品全部销往东南亚地区,是当年的外汇大户。
一度沦落为“夕阳产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六堡茶却进入了发展的绝境。在国内市场上,六堡茶的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2002年,广西的六堡茶生产企业仅存两家,产量不足1000吨,产值不足2000万元。在国际市场上,六堡茶的产品销售65%主要供出口,但是由于粗制滥造,再加上传统工艺及传统风味的流失,在2001年到2006年间,广西的六堡茶共出口2310.5吨,年均出口385.1吨。
这与《中国六堡茶》一书中记载的“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差距实在太大了。
六堡茶的转型之路
——且看一家民营企业的转型路
1、品质为先
(1)提升原料等级
2000年左右,人们对六堡茶的评价就是质量差、价格低的低档茶。传统六堡茶的制作工艺中,头一道选茶标准就撞上了“品质”的口。按照老规矩,六堡茶的原料茶一般选 择二、茶叶,这是茶叶中的下等品,制出的茶易出现茶底脏、口感差的问题。
2003年建厂的茂圣在选择原料茶的时候将标准提高,选择了特等及一等的优质茶作为原料茶,而这迎合了茶业市场的发展大势,因此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老舍茶馆在引进茂圣六堡茶驻店销售的时候曾经这样评价茂圣的六堡茶“茶底干净、入口顺滑,改变了黑茶的固有印象。”
老茶茶馆内,茂圣六堡茶一角
(2)革新传统“沤堆”工艺
2005年左右,普洱的价格大幅度回升带动黑茶市场逐步走热,给了全国黑茶产业一次重新发展的机会,六堡茶也借着这一股东风开始重新获得了世人的注目。但是,六堡茶制作工艺当中一个名叫“沤堆”的制作工序却又成为了六堡茶复兴的“绊脚石”。
所谓“沤堆”,就是把经过“杀青”、“揉捻”工序处理后的半成品茶放到竹笪上进行发酵。六堡茶所具有的“红、浓、陈、醇”的特点基本就决定在这一步上。传 统上,这步工序都是在地上完成的。但是现代的消费者对于在地上做出来的“进口食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抗拒,同时这也不符合国际食品卫生标准。
于是,茂圣开始着手对六堡茶的生产线进行改造。经过五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了领先国内同行的专业设备,实现了全程离地生产的改变。其中由茂圣研制的发酵罐更是填补了行业空白,不但实现了整个六堡茶生产线的离地化生产,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六堡茶生产全线机械化。
(3)国际茶博会上金奖拿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普洱带出的黑茶走俏,相继的安化黑茶崛起,六堡茶要复兴很难,事实确实如此。
2006年,茂圣六堡茶获得国际茶博会金奖,实现了六堡茶在国际茶博会金牌榜“零”的突破。茂圣六堡茶产品,相继获国内外“黑茶类”奖项多达40多项。
在过去的2015年,茂圣六堡茶荣获米兰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
六堡茶是岭南人民积累千年的民族精品,如何传承、保护、发展好这个流传千年的品牌,值得我们深思。同样,与六堡茶类似的那些民族精品如何在现代社会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进行保护与发展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六堡茶属于什么茶?
六堡茶属黑茶类,其条索长整紧结,汤色红浓,香气陈厚,滋味甘醇可口。正统应带松烟和槟榔味,叶底铜褐色。
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喝过六堡茶的人都会对它的“中国红”情有独钟,六堡茶业界认为,必须以“中国红”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为准则,使六堡茶走上复兴之路。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六堡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庆年间,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入中国名茶之列。同治版《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产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说的即是苍梧六堡茶。
经过发展,六堡茶的产地有苍梧、贺县、横县、恭城、贵县、三江、河池、柳城等20余县。在六堡茶区范围内,有恭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离涌村茶、蚕村茶等,在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是恭州村及黑石村的茶叶最好,横县岭溪所产茶叶品质和制法与六堡茶相近,亦统称为六堡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堡茶
六堡茶名字的典故
六堡茶属黑茶类,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以下是我整理的六堡茶名字的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堡茶属于黑茶类,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与其它茶品一样,关于六堡茶名字的由来也是有历史典故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龙母在苍梧县做了很多好事,帮助贫苦的人民。后来龙母死后由于其具有功绩成了神仙,但是还不忘苍梧的老百姓,因此回到苍梧体察民情,当她当苍梧时,确发现村里人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这里多山少田,人们种出的稻米,自己吃都不够,还要拿出一部分出山去换盐巴,因此百姓生活的很艰苦,看到这里,龙母很想解决这样的情况,但是龙母尝试了很多方法也没有用,就在一筹莫展时,她看到黑石山下的泉水清澈明亮,忍不住尝了一口,觉得清甜滋润,异常鲜美,而且连所有的劳累也一扫而空了,龙母娘娘想了一下,那么甜美的泉水一定能灌溉出好的植物。于是,龙母呼唤农神让它在这里拨了些茶树种子,经过龙母悉心栽培,果然长成了一棵长势旺盛、叶绿芽美的茶树。
之后龙母就把这棵茶树告诉了人们,只要把茶树的叶芽拿去卖给其他地方的人就能换回盐等,就不用粮食去换了,这样人们的生活就可以改善了,后来人们就按着龙母说的去做了。之后龙母返回天上,之后这棵茶树开始开枝散叶,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六堡镇满山遍野都长满了茶树,人们就收获了很多茶叶,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因此此茶遍布六堡镇,因此人们就称其为六堡茶了。
拓展阅读:六堡茶的功效及冲泡方法
六堡茶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指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关键在于“中国红的特色。
中华人民的主题色彩是中国红,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
中国红,寄寓着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中国红,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
可谓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历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民族的哲学观。
六堡茶做展现的“中国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文化定位使得六堡茶获得了海内外文化界、茶叶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
六堡茶,属黑茶类。
六堡茶的养生功效
生物成分
六堡茶属于温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类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的功效。
既可饱食之后饮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饮之清肠胃。
在天气闷热的时候,饮用六堡茶可以祛暑气,很舒畅。
六堡茶在晾置陈化后,茶中便可见到有许多金“金花,这是有益品质的黄霉菌,它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
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茶叶汤色变棕红,消除粗青味。
科学试验和六堡茶爱好者品茗实践证明,六堡茶除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酵素高于其它茶类。
故六堡茶具有更强的分解油腻、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
长期饮用可以健胃养神、减肥健身。
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堡茶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适宜人群
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血粘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高)、高血糖(糖尿病)、尿酸高引起的`痛风症等人群。清热利湿、通便驱痢、散瘀通脉、理气止痛、消脂降压、降糖安神等作用。
养生原理
六堡茶除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醇素高于其他茶类。
故六堡茶具有更强的分解油腻,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血尿酸高的功效。
长期饮用六堡茶可以健胃养神,健身减肥。
综上所述,六堡茶保健的主要功能是。
1、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2、除油腻、助消化、醒酒。
3、利尿解毒,杀菌消炎防病。
4、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
5、六堡茶可以防辐射,抑制癌症。
6、保健美,减肥胖,延年益寿。
六堡茶的冲泡方法
饮用六堡茶时,把六堡茶放在瓦锅中,加入山泉水,明火煮沸后,稍置放。
待微温饮用,倍感味甘醇香。
有提抻、益脾消滞、生津解暑的功效,若加适量冬蜜搅匀饮之,可治痢疾。
储存五年以上的陈六堡茶,可治小儿惊风等症。
六堡茶冲泡后隔夜滋味不变,汤色不浊,喝时清凉祛暑。
结语:看完本文相信大家对六堡茶的功效和作用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其实六堡茶有很多的功效,而且六堡茶也有自己的冲泡方法,大家在平时没事的时候不妨泡一杯六堡茶喝,对女性还有减肥健身的效果,可谓是好处多多。
六堡茶制茶技术
(一)自然环境
苍梧县的六堡乡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1500毫米,无霜期33天。六堡乡属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在境内从塘平到不倚,从四柳到高枧。从梧垌到合口这些村镇,峰峦耸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较大。茶叶多种植在山腰或峡谷,距村庄远达3~10公里。那里是个林区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历史上,六堡茶产区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蚕村茶等,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质最佳。据记载:村所产的茶,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翳天,所植茶树得水分已足,且高山得雾独多,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则蒸发少,故其茶叶厚而大,昧浓而香,往往价格昂贵。其次为黑石村所产之茶。其山为黑石与坭所造成,溪涧之水长流,故茶树得水足,茶叶大而厚。除六堡外,苍梧县的五堡乡狮寨,相邻的贺县沙田,以及岑溪。横县等20多个县均产六堡茶,邻近的广东罗定、肇庆等地也产六堡茶。六堡大部分为云班石沙岩。风化变成黄赤色沙土,含磷、铁质多,当地主产稻谷、木薯、红薯、木材、松脂、竹、竹纸及茶叶等。
(二)茶树品种
据当地茶农说: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贺县八步传入境内,品种属槠叶种。湖南茶树有槠叶种,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故较为可信。
六堡茶为灌术型中叶种,树势开展。分枝密,从芽色分有四种。即青苗茶占60%,紫芽茶占20%,大白叶茶占5%,米碎茶占15%。以青苗茶产量最高。品质也最好。
二年自然生长的茶树高200厘米,树幅80厘米,分枝密。节间3.6厘米。叶片半上斜着生;叶长8.3厘米,宽3.6厘米。叶形椭圆。叶色绿,叶面平滑或微隆,光泽中。叶缘微波,。
嫩芽梢淡绿色。有少量紫芽。茸毛少,发芽密,持嫩性较强;发芽密度702个/平方米,l芽3叶长6.2麒米,重0.46克,在3月中旬萌芽,4月初开采,属早芽种,萌芽终止期在10月中旬锯齿粗、深而稀,叶身平展稍内卷,叶质中,叶端钝尖;侧脉6~9对。
花冠直径3.9厘米,属中花种。花萼5~7片,绿色,无茸毛;花瓣6~7片,白色稍带绿,子房多茸毛。始花期在10月下旬,盛花期在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开花结果能力强。种子成熟期在10月下旬。茶果直径1.5~3.4厘米,果皮棕褐色,果实为肾形或球形;果柄长0.6~1.3厘米,果皮厚1.5~2毫米,果实l~3室,每室l粒种子。种子圆形,少数长形。黑褐色。直径i—1.5厘米。
叶片结构:叶厚294.8微米;上表皮厚26.8微米,下表皮厚13.4微米;栅栏组织二层,厚107.2微米。第一层细胞排列较紧密,第二层较疏松;海绵组织厚147.7微水,细胞结构较疏松,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例为0.73:l.春茶鲜叶含水浸出物42.65%。茶多酚28.77%,氨基酸总量3.12%。咖啡碱3.77%,儿茶素143.99毫克/克。
在60年代,六堡乡改为六保公社,当时办了公社茶场。引进了云南双凤大叶种,在当地产量较高,品质也好,适合加工六堡茶。在六堡,旧时种茶采用棋盘式丛栽,用种子直播,不修筑梯地,幼龄茶园间种木薯,一两年后退出间种。开始采茶。茶园不施肥,在夏秋之际中耕除草一次,公顷产225~375千克茶叶,1949年后,逐步推广梯级茶园,条裁密植,每公顷种茶达27000~33000株,开始施肥,修剪。合理采摘,茶叶产量提高。
(三)历史沿革
苍梧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
《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保,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
六堡茶成品有制成块状的,也有制成砖状、金钱状的,如“四金钱”。还有散装的。其品质特点是:色泽黑褐光润,特耐冲泡,叶底红褐色。汤色红浓似琥珀,醇和甘爽,滑润可口。有槟榔味。越陈越好,港商常以“陈六堡”,“不计年”作商标。陈六堡茶含茶黄素0.13%,含茶红素18.7%。还有部分茶褐素,故呈琥珀色。陈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助消化等功效,在闷热的天气里,喝六堡茶特别舒畅。
《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十五、十六年问(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广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
据苏海文在《中国茶讯》1951年第二卷第7期介绍:“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五堡茶多销南洋大埠,价值平均要比六堡茶低10%~20%。它的消费对象,大部分为工人阶级,尤其是南洋一带的矿工,酷爱饮用六堡茶。”
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3950担(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横县也由抗日时期年产221吨恢复到400吨。
1954年以后,六堡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样茶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但是,六堡茶的收购价格比同等级的烘青茶收购价格低,所以有不少原产六堡茶的开始转产烘青茶,虽然烘青茶原料要求高一个级,但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基本差不多,而六堡茶还多一个沤堆的工序,实际上用工也差不多。
六堡茶历史上和50年代初期,在香港市场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广西六堡茶减产,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销量逐渐降低,终于为其他名茶所取代。1981年。云南销往香港普洱茶500吨,四川销往香港普洱茶650吨。广西六堡茶却由原来年销1500吨左右下降到444吨。同时,越南的贺江茶,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青茶也打入香港市场,现六堡茶年销往香港量为300~400吨,1983年,横县茶厂加工的六堡茶成品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和经贸部荣誉证书。
四、采制技术
过去,六堡茶初制由农户手工操作,采摘标准1芽3、4、5叶。其初制方法是:“将叶采下后,放于沸腾的水中,使其叶软而柔即得,约五分钟置于箩中,用脚踩压,至茶叶卷缩为度,然后以火焙干,干燥后以蒸气蒸至柔后,乃置于箩内存放待售。”1937年,《广西特产志略》载:“日间将茶摘取,放之于篮,入夜置釜中炒至极软,视茶内含粘液,略起胶时,即提取,乘其未冻,用器搓揉,搓之愈熟,则叶愈收缩而细小,再用微火焙干。转为黑色,成为茶叶。”
旧时茶商收购六堡茶分为细茶、元度、粗茶、行茶四个级,收后炊蒸在箩就运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六堡茶初制仍是由农户分散进行。成立了大队和公社以后,在六堡公社的不倚、四柳、高枧、梧垌等大队成立了茶叶初制厂,采用水利带动的揉捻机,将全大队大部分茶叶集中在大队茶厂加工。在60年代初期,六堡公社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厂,既收购鲜叶加工毛茶,又收购毛茶加工精茶,按国家规定:六堡茶毛茶分为1、2、3、4、5、6(级外)、7级(粗茶),每级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除六堡茶厂加工成品六堡茶外,其余的六堡茶都集中在梧州茶厂、横县茶厂、桂林茶厂加工。现在六堡茶的初制工艺为: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
六堡茶的复制工艺为:过筛整形~拣梗拣片~拼堆~冷发酵~烘干~上蒸~踩篓~凉置陈化。
现在六堡茶的初制工艺是:鲜叶原料多为l芽3、4叶,白天采,晚上制。六堡茶杀青锅温160℃,每锅投叶2~2.5千克,杀青机每次投叶7.5千克,下锅后先闷炒后扬炒,然后闷扬结合,嫩叶多扬少闷,老叶多闷少扬。一般杀青5~6分钟,到芽叶柔软,茶梗折而不断,叶色转为暗绿为适度。摊凉后进行揉捻,有手揉和机揉两种,手揉一次可揉l~1.5千克,机揉依揉捻机的大小而定。
六堡茶揉捻以整形为主,细胞破损为辅,叶破损率在40%即可,揉时加压要适度,其过程大体如下:轻揉~轻压~稍重压~轻压~轻揉,揉后解块。一般1~2级茶揉40分钟,3级以下的茶揉45~50分钟。揉好之后,进行沤堆,即将揉好的茶坯放入箩内或堆放在竹笪上进行沤堆发酵。这是决定六堡茶色、香、味的关键工序。堆高3~5厘米,每箩装湿茶坯15千克左右,堆沤时间在15小时以上,茶堆温度一般在40℃左右为宜。如温度高过50℃,则会烧堆,因此在沤堆过程中要注意翻堆散热。沤堆时温度低,即用60'c左右的火温将茶坯烘至五至六成干再沤堆。经过沤堆发酵之后,茶条会轻散一些,因此要进行复揉5~6分钟。六堡茶烘干也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传统的方法是用烘茶?h(烘笼),摊叶3.3厘米左右,最好是用松明火烘,烘温80~90℃,每隔5~6分钟翻拌一次,烘到六至七成干下焙摊凉半小时,即进行打足火,足火温度50~60℃,摊叶厚度6.6厘米,烘2~3小时,茶梗一折即断即可。
六堡茶精制,现在足先进行冷发酵,将毛茶增湿,含水量达12%。堆沤7~10天,以补初制发酵不足,当茶叶水分干到10%左右,即上蒸半小时,至叶全软为度,叶含水达到15%~16%。传统的制法是将茶炊蒸后堆置20~30天,这些沤堆的湿热作用。进一步促使茶叶内含物的变化。由于茶多酚非酶性氧化作用,继续使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增加,使其色、香、味加厚,达到六堡茶的特有品质风格。
六堡茶的品质要陈,凉置陈化,是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一般以篓装堆,贮于阴凉的泥土库房,至来年运销,而形成六堡茶的特殊风格。因此,夏蒸加工后的成品六堡茶,必须经散发水分,降低叶温后,踩篓堆放在阴凉湿润的地方进行陈化,经过半年左右,汤色变得更红浓,滋味有清凉爽口感,且产生陈味,形成六堡茶红、浓、醇、陈的品质特点。
五、名茶文化
在六堡茶的故乡。饮时是把六堡茶放在瓦锅中,加入山泉水,明火煮沸后,稍置放,待微温饮用,倍感味甘醇香,有提抻、益脾消滞,生津解暑的功效,若加适量冬蜜搅匀饮之,可治痢疾。储存五年以上的陈六堡茶,可治小儿惊风等症。六堡茶冲泡后隔夜滋味不变,汤色不浊,喝时清凉祛暑。
近年来,随着传统侨销黑茶——云南普洱茶需求量和影响力的扩大,同属传统侨销黑茶的梧州六堡茶也为众多爱茶之人所推崇,其独有的风味品质和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六堡茶在梧州市的销量逐年上升,喝六堡茶、谈论六堡茶、收藏六堡茶已成为饮茶爱好者追求的新时尚。并畅销于穗、港、澳等地,其品质素以“红、农、醇、陈”四绝而著称,。六堡茶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爽口、略感甜滑,香气醇陈、有槟榔香味,叶底红褐,并且耐于久藏,越陈越好。如果说对其它茶类人们追求的是“青春”的滋味,那么对六堡茶而言,它打动人的则是岁月的沧桑,那愈陈愈香的特质是其它茶类不具备的。
六堡茶属于温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类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的功效。既可饱食之后饮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饮之清肠胃。在闷热的天气里,饮用六堡茶清凉祛暑、倍感舒畅。科学试验和六堡茶爱好者品茗实践证明,六堡茶除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酵素高于其它茶类,故六堡茶具有更强的分解油腻、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长期饮用可以健胃养神、减肥健身。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堡茶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六堡茶采用传统的竹篓包装,有利于茶叶贮存时内含物质继续转化,使滋味变醇、汤色加深、陈香显露。用六堡散茶蒸制、压模,可制成“六堡饼茶”、“六堡砖茶”、“六堡沱茶”等,同样受到六堡茶收藏者的青睐。
制茶技术——六堡茶制造
六堡茶因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六堡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至三、四叶。采后保持新鲜,当天采当天制完。
六堡茶的制造工序依次为: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千燥。
(1)杀青
六堡茶的杀青特点是低温杀青。但相比较而言,全程温度大致有一个从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其他要点和绿茶杀青相同。杀青方法有手工杀青。和机械杀青两种。手工杀青用60厘米的口径铁锅,斜装30度,每锅投叶量3-4公斤,投叶前锅温约80-90℃,投叶后,先闷炒,后抖炒,然后抖闷结合,动作是先慢后快。约炒2分钟,逐步提高锅温达140℃左右,翻炒2-3分钟后,再降低锅温炒2分钟左右。翻炒时注意:老叶多闷少扬,嫩叶多扬少闷。炒至叶质柔软,叶色变为暗绿色,略有粘性,发出清香为适度,全程约5-7分钟。机器杀青,锅温160℃左右,投叶量一般为5公斤左右。投叶量多少因杀青机大小而异。杀青时间5^-6分钟。如果鲜叶过老或遇高温干燥气候,可先喷少量清水再杀青。
(2)揉捻
六堡茶的揉捻以整形为主,细胞破碎率为辅。因六堡茶要求耐泡,细胞破率不宜充分,细胞破碎率掌握在65%左右为宜。杀青叶揉捻前须进行短时摊凉,以半小时为好。粗老叶则不必摊凉,须趁热揉捻,以利成条。投叶量不宜过多,以加压后占茶机揉桶容积2/3为好。杀青叶子装机后,先轻揉5分钟左右,待叶子基本成条时,再加压15分钟,揉出茶汁,卷紧条索,再松压轻揉5分钟,回收茶汁。下机后进行解块筛分,再上机复揉10-15分钟。揉捻时间较长,一、二级茶约40分钟左右,以下茶约45-50分钟。
(3)沤堆
沤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通过沤堆的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转化,减除舍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发展特殊香气,破坏叶绿素,使叶色转变为深黄褐色。
二叶以上的嫩叶,揉捻后先经低温烘至五、六成干再进行沤堆,否则,容易沤坏或馊酸。沤堆厚度视气温高低、湿度大小、叶质老嫩而定。原则是嫩叶薄堆,老叶厚堆;高温高湿薄堆,低温低湿厚堆。一般堆高33-50厘米。堆温控制在50℃左右,如超过60℃,要立即扒堆散热,以免烧堆变质.在沤堆过程中,一般要扒堆1-2次,把边上茶坯翻入中心,使之沤堆均匀。沤堆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10-15小时。沤至叶色变为深黄带褐色,茶坯出现粘汁,发出特有的醇香,即为沤堆适度。
(4)复揉
经沤堆后的茶坯,有部分水分散失,条索回松,需复揉一次,使条索卷紧;沤堆后,堆内堆外茶坯干湿不匀,通过复揉使茶汁互相浸润,于湿一致,以利干燥。复揉前最好烘热一下,用50-60℃的低温烘7一10分钟,使茶坯热化回软,以利成条。复揉方法要轻压轻揉,时间约5-6分钟,使条索达到细紧为止。
(5)干燥
六堡茶的干燥是在七星灶上采用松柴明火烘焙。烘焙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毛火焙帘烘温80-90℃,摊叶3-4厘米,每隔5-6分钟扒一次,使受热均匀,干燥一致,烘至六、七成干时下焙。摊凉20-30分钟,待水分布均匀后再打足火。足火是低温厚堆长烘,烘温50-60℃,摊叶厚35-45厘米,时间2-3小时,烘至含水量在10%以下,即为干燥适度。
六堡茶干燥切忌以晒代烘,所用烧柴切忌用有异味的樟木、油松等柴火或湿柴,以免影响品质。
六堡茶在中国茶道处于什么地位?产于哪里?
“茶产多贤产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这是清同治版《苍梧县志》的记载,说的即是苍梧六堡茶。六堡茶为广西特产,有散茶和篓茶两种,属黑茶类。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故称为苍梧六堡,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就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入中国名茶之列。
六堡茶属山茶科常绿灌木,叶呈长椭圆披针形,叶色褐黑光润,间有黄花点,叶底红褐。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其条索长整紧结,汤色红浓,香气陈厚,滋味甘醇可口,正统应带松烟和槟榔味,叶底铜褐色。
六堡茶的制作是采用当地的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作为原料,采摘标准是成熟新稍的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制成;杀青特点是低温杀青,揉捻则是以整形为主,细胞破碎为辅,渥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通过渥堆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变化,减掉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并使叶色变为深黄褐青,渥堆时期,掌握到出现粘汁,发出特有的醇香,即为适度,所以属于后发酵茶。
六堡茶中之篓茶,乃是用竹篓包装的六堡紧压茶叶,将毛茶经过蒸揉后,装篓,压实,然后放置阴干处,晾贮几个月通过后发酵使茶紧结成块,即可形成有独特醇、陈香味的六堡篓茶。传统的竹篓包装,有利于茶叶贮存时内含物质继续转化,使滋味变醇、汤色加深、陈香显露。用六堡散茶蒸制、压模,可制成“六堡饼茶”、“六堡砖茶”、“六堡沱茶”等。
经过发展,六堡茶的产地现有到苍梧、贺县、横县、恭城、贵县、三江、河池、柳城等二十余县。在六堡茶区范围内,有恭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离涌村茶、蚕村茶等,在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是恭州村及黑石村的茶叶最好,仅横县,岭溪所产茶叶,品质和制法与六堡茶相近,亦统称为六堡茶。
六堡茶宜久藏,越陈越好,因为久藏的茶叶有“发金花”,即生有金黄霉菌(学名为冠突曲霉菌)。因金黄霉菌能分泌多种酶,促使茶叶内含的各种物质加速转化,形成特殊风味,药效显著,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金色菌类。金花生长的越多,代表六堡茶的品质越好。陈年的老六堡,在三十至五十年左右,色泽黑褐油润,会有槟榔、松烟香味,清爽醇厚。味中有甜、汤色澄明。据化学分析,茶叶含咖啡碱、茶碱和挥发油等特质,有兴奋大脑、心脏和健脾胃的功能。六堡茶为传统出口产品,历来除内销两广之外,大部分运销港、澳、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南洋群岛。
六堡镇大茶壶什么时候建的
六堡是地名,今广西梧州六堡镇。明朝时,此地有头堡、二堡,一直到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六堡茶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以散茶为主,按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归属黑茶类。六堡茶因其独特的祛湿调肠胃功效而兴盛与传承。六堡乡镇及周边地区自古产茶,茶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一、肇始阶段
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大业起,被派遣驻扎在岭南的五十万大军便开始寻求缓解潮湿闷热气候而引起的水土不服。自古南方多瘴气,智慧的岭南先人便会采摘野茶直接煮饮,以祛湿解暑,秦人们纷纷效仿。而先进的农业技术也由秦人带入,采摘野茶慢慢地形成零散种植,喝茶逐步成为流行,同时也形成了客至奉茶的待客礼仪。至三国时期,出现制茶工艺萌芽,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在《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可见,茶经过秦汉、三国、晋代的漫长时期,茶在生产、工艺、品饮上都处于一个相对原始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广西地方志编簒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306
2、裴渊.广州记[M].东晋
3、茶的历史[M].中华五千年网

二、发展阶段
自唐至宋,兴盛朝代下,文人推崇,喝茶更是成为时代潮流。随后贡茶兴起,贡茶院对制茶技术的研究,促使了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同时,茶叶的重心南移,福建,两广地区气候较暖,茶叶得到迅猛发展,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品饮方式由煎茶转为点茶,茶叶形态也由团茶转为散茶。

值得一提的是,陆羽《茶经》中所提到的“蒸之”,在宋朝发展成为主要六堡茶的制茶工艺。在今天六堡乡里,仍有制茶人传承着,用于六堡茶老茶婆的杀青,去除鲜叶青气。而六堡茶的茶叶形态则从宋元开始,古法六堡茶一直以散茶的形式存在。虽说当时六堡茶尚未得名,但史书上均有六堡茶的身影。宋代《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的“春紫笋茶,夏紫笋茶”和北宋诗人郑刚中“予嗜茶而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据考,当时的封州正是今天封开县,是六堡茶外销的必经之地。再者,在六堡周边的丛林里,不难发现一些树龄在800年以上古树,这也足以证明,宋朝,六堡茶已经有栽培管理、茶叶加工技术。

梧州出土的铜制盉,外形与茶急较为相似,现藏于梧州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1、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唐.陆羽.茶经[M]
3、李纲.梁溪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23
4、宋.乐史.大平寰宇记[M]
5、茶的历史[M].中华五千年网
三、鼎盛阶段
六堡茶经历了宋元大发展之后,自明代起,确立了茶名。明代推行保甲制度,苍梧县下设多贤乡等十一个乡的建制,多贤乡设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六堡茶大多以大箩筐装散茶形式在民间售卖,俗称六堡散茶。
在明代至清中期,人们泡茶的方式、器具乃至制茶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大茶壶的泡饮逐步流行,在岭南的广府文化区,人们习惯用一种民窑粗瓷洋桶大茶壶来泡茶饮用,正是广东人的嗜茶习惯,刺激了六堡茶在广东的消费,增加了茶叶的需求量,也促进了六堡茶后来的兴盛。在咸丰、同治年间,六堡茶以其味厚、耐泡、隔夜不变馊的特点,慢慢深入人心,成为广东很多地方的民众日常用茶。

清代,广东人在岭南园林庭院饮茶的场景
在清中后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南方华人为了躲避乱世,纷纷背井离乡,远渡南洋。同时,马来西亚发现的巨大锡矿,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这些华人不仅带去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还带去六堡茶和他们饮茶的习惯。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岭南人们钟爱的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清代“落南洋”谋生的广东人
在六堡茶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和航运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六堡茶的工艺得到飞跃的发展,炊蒸压篓、焗堆、双蒸双压等工艺逐步出现并日益成熟,成为六堡茶现代工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爱新.广西茶业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中国农业全书·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广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温雄飞.南洋华侨史[M].东方印书馆.1929
4、杨璐.寻访南洋老六堡[M].三联生活周刊
5、黄滨.近代粤港课上与广西城镇经济发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王炳坤、王栋.苍梧县志[M].同治13年(1874)刻本
7、蒙起鹏、黄诚沅.广西通志稿[M].38年(1949)
8、李民.历史时期广西茶业研究[M]
四、衰落阶段
1938年,日寇在广东“大亚湾”登陆,战争切断了西江水运,六堡茶产量一落千丈。直至抗战结束,许多茶庄均已停业或倒闭,六堡茶产业大伤,跌入谷底,从此一蹶不振。在全国解放后,即使有短暂的复兴时期,但后来的种种原因,六堡茶的鼎盛只能停留在过去。六堡茶的古法工艺也因此基本是半“销声匿迹”状态。甚至有学者说:六堡茶断代了。
参考文献:
1、陈爱新.广西茶业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华传统文化明显复兴,茶文化再度兴盛,六堡茶也开始并一再被提起,而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后的今天,人们对于茶的认识,更趋于理性,也正因如此,六堡茶重入茶人视线。这个千载名茶,必将伴随中华民族复兴而再次走向鼎盛!
苍梧六堡茶(老茶婆)属于哪儿的特产
传统农家六堡茶不是老茶婆。过去,六堡茶初制由农户手工操作,采摘标准1芽3、4、5叶。杀青后揉捻成条。
老茶婆也是农家六堡茶的一种。1954年以后,六堡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样茶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但是,六堡茶的收购价格比同等级的烘青茶收购价格低,所以有不少原产六堡茶的开始转产烘青茶,虽然烘青茶原料要求高一个级,但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基本差不多,而六堡茶还多一个沤堆的工序,实际上用工也差不多。
1953—1955年对六堡茶进行了成本调查,每50千克六堡茶的生产成本为28~36元,而1955年销售价格仅25元,低于生产成本11元,严重损害了茶农对茶叶生产的积极性:1955~1961年六堡公社(乡)人均口粮也比较低,尤其是国家对粮食实行了统购统销以后,由于六堡茶价偏低,茶区口粮少。致使六堡茶减产茶树大量砍伐,六堡茶历史上和50年代初期,在香港市场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广西六堡茶减产,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销量逐渐降低,终于为其他名茶所取代。
但六堡乡的村民还保持喝六堡茶的习惯。因茶树少。茶芽不能满足制茶的需要。农民编采摘粗老茶叶制茶,采摘粗老茶叶回来,用大锅把水烧开,把茶叶放到锅里用沸水煮一下杀青,再捞起晒干。成茶。农家习惯把茶挂到厨房里,用烟火熏。六堡茶的老茶婆的味道淡,有罗汉果的香味,很甜,有的还有烟火味。
三鹤六堡茶的简介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指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关键在于“中国红”的特色!
肖健指出,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识产权永久属于梧州市所有,并对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属性及行业标准作了科学解释和规定。对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直接推动梧州六堡茶文化发展跃上了更高层次。但近年来,梧州茶叶界普遍将对梧州六堡茶的理解和关注度,集中在“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上,而对梧州六堡茶历史追溯、发掘的力度仍然不够。其实,梧州六堡茶不但有着显著的自身特色,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梧州六堡茶在历史上,曾有过与云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响和辉煌。建议,梧州六堡茶叶界积极思考,如何让梧州六堡茶在中国茶叶界重新夺回应有的地位,重铸梧州六堡茶文化千年辉煌。
六堡茶的文化定位:六堡茶演绎“中国红”
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关键在于“中国红”的特色!中国红,既是中华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中国人的图腾崇拜、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中国红,寄寓着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中国红,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可谓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历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民族的哲学观。六堡茶演绎“中国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性,以及折中、自然、和谐之美!文化定位使得六堡茶获得了海内外文化界、茶叶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
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识产权永久属于梧州市所有,并对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属性及行业标准作了科学解释和规定。对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直接推动梧州六堡茶文化发展跃上了更高层次。但近年来,梧州茶叶界普遍将对梧州六堡茶的理解和关注度,集中在“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上,而对梧州六堡茶历史追溯、发掘的力度仍然不够。其实,梧州六堡茶不但有着显著的自身特色,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梧州六堡茶在历史上,曾有过与云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响和辉煌。建议,梧州六堡茶叶界积极思考,如何让梧州六堡茶在中国茶叶界重新夺回应有的地位,重铸梧州六堡茶文化千年辉煌。
六堡茶,属黑茶类,原产、主产于中国广西梧州六堡镇、享誉海内外,红、浓、陈、醇,有独特槟榔香气、越陈越佳,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杀青、揉捻、沤堆、干燥等工艺制成,分特级和一至六级。
喝过六堡茶的人都会对它的“中国红”情有独钟,六堡茶业界必须以“中国红”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为准则,使六堡茶走上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