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看新版《三国演义》,在刘备治理下的四川,当时称蜀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0:23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2:28

当时主要是诸葛亮的功劳
诸葛亮治蜀的四大措施:
第一,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第二,盐铁官营,大兴蜀锦。
第三,科教严明,任贤纳言。
第四,结盟东吴,北抗曹魏。
《三国志》:“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2:28

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东汉稍有不同,以曹魏改革较多,后来西晋也大多继承其制度。曹操是因为朝廷大权集中于尚书台才得以掌握大权,魏文帝曹丕为了避免尚书台(行政机关)权力过大,正式分离出中书监(决策机关),政治制度开始走向三省六部制。另外,又新设置移动式的行尚书台,称为行台制。由尚书台分出部份来随皇帝移动办事。地方制度方面,出现类似军区司令的都督制,其中“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军政权力,司马氏三世即皆以此职务掌握曹魏朝廷。孙吴也设有中书令与都督中外诸军事。三国均设有类似御史台的监察机关。
曹操鉴于东汉选举弊政,用人不重虚德,采用“唯才是举”的方式,并在先后提出三次求贤令。但是为时不久,到220年曹魏建立,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接受陈群等提议的九品中正制作为拔选人才的制度,以取代汉代的察举制度。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地方委任地方士绅为中正官,由中正官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评定各地方人士。按这些标准评定出来的结果,会呈上作为对人才授官的依据。这一制度由于完全取决于中正官(通常由世族担任)的喜好或利益,几乎使世族完全垄断官职。这为西晋世族政治打下基础,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直到隋唐才被科举制度取代。
蜀汉前期由诸葛亮以丞相总掌军政,诸葛亮死后不再设置。政事改由尚书令掌握,军权则以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诸葛亮入蜀后即提倡治实精神,依法治国。他安抚百姓打压豪强,提倡法度规范;约制官职,严格遵从权制;并且广开诚心,公平行事。然而这也使得政权始终无法赢得不能享有特权的益州世族的支持,蜀汉重用的人才大多不是出自益州,最终造成了后期人才的匮乏。政律方面,《蜀科》即由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及伊籍等人共同编列。刘禅执政后,多由诸葛亮所主持。他在朝内制定规范,训诫大臣;而朝外风气清廉,人心不乱。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都继续诸葛亮的;后来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朝政开始变坏。尽管如此,到蜀汉灭亡为止,地方的政风仍算清廉。
孙吴名义上也以丞相掌握政事,然而为皇帝进侍的侍中一职,权力甚大。宗室孙峻、孙綝都以侍中参与政事。军权以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上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其中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任尤重。其治国方针大致以限江自保与施德缓刑为主,政治制度大致上跟东汉相近。然而其政权受南渡的江北世族张昭、周瑜及鲁肃等和早在汉朝时长居江南的吴姓世族[21] 影响。吴地世族中出名的有丞相顾雍和名将陆逊、陆抗。在农业方面设有复客制来免除部份佃户课役,实际上减轻地主负担,开西晋荫亲制佃户无课役之先声。虽然孙权在顾雍协助下兴修水利,江南获得开发。但孙权在继承人之事没处理好,使得后来的政局不稳。孙权去世之后,朝政后来被权臣孙峻、孙綝等人挟持。吴景帝孙休去世后,大臣认为太子年幼,拥立年纪较长的孙皓为帝。但他却是一个残虐和好酒色的君主,进而导致孙吴亡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2:31

这个问题问的好?其实我也考虑过。民生可大致分为两段,前一段为刘备伐吴诸葛亮伐魏这短时期可以说是民不聊生,诸葛亮死后大概20年左右,人民生活还是可以的,至少能吃饱饭。至于人民对刘备的统治评价如何,应该比魏好些,虽然说刘备是仁义之君,在我看来,只要不打仗,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纯手工打的,望楼主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2:29

赞成其正统地位,但不赞赏其长期的军事化管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2:34

生活水平还是蛮不错的。要知道中原经过黄巾之乱、群雄割据简直给糟蹋得不成样子,据有人考证说,当时中原人口从六千万,锐减到不足两千万。这种情况直到曹丕时期才有所缓和。而益州没有战乱,刘璋暗弱,百姓生活还是相当凑合的。刘备执政约束不法分子较严,百姓较为满意。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