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分析第四篇——《鳟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0:5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00:03
《Die Forelle》(鳟鱼),舒伯特流传最广的艺术歌曲之一,以其朗朗上口的民谣风格、轻松明快的旋律和生动幽默的故事性,从众多杰出艺术歌曲中脱颖而出。这首作品于1817年完成,是舒伯特早期的作品,完成时他只有22岁。这首歌曲的歌词出自18世纪德国诗人舒巴特,他在狱中创作这首诗以抒发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压迫的讽刺。
《Die Forelle》的曲式分析揭示了它是一首变化分节歌,由三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的长度、句子的排列相似,这样的形式也使得这首歌曲成为舒伯特众多作品中典型的代表。与《Heidenröslein》相似,整首歌曲分为三个乐段,不同之处在于第三个乐段的调式变化和旋律的差异,形成独特的变化分节歌结构。《Die Forelle》与《Gretchen am Spinnrade》和《Der Lindenbaum》等作品共同展示了这种形式的魅力。
这首歌曲的开头表情术语“Etwas lebhaft”(小巧活泼的)为整首作品奠定了活泼欢快的基调。在演唱时,需注意左右手动机的运用,右手的动机可以被视为鳟鱼的形象,左手的二八节奏则描绘了小河的水花。这种音乐设计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变化性,也生动地描绘了鳟鱼在水中游动的场景。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舒伯特巧妙地使用一组六连音和二八拍子来表现鳟鱼在水中游动和突然加速的动作,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这不仅是音乐创作的智慧,也是对音乐表达能力的精彩展现。
结合歌词分析,我们可以理解舒伯特为什么在第三个乐段转调,以产生音乐变化。这个变化不仅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也为整首歌曲增加了戏剧效果。通过对比第一和第二乐段的情绪,我们可以感受到从乐观和自信到担忧和紧张的转变,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张力。
演唱时,需要注意情绪的转变和音色的变化。在渔夫出现后,演唱者的声音应从自信转变为紧张和担忧。在演唱过程中,保持横膈肌松弛而积极的状态,既能保证音乐的连贯性,又能体现小鳟鱼的活泼灵动。
《Die Forelle》不仅是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入门曲目。通过深入分析这首歌曲的曲式、旋律、歌词和演唱技巧,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和艺术歌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