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毕沅人物轶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0:4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4:52

才子成长记:毕沅的慈母教诲与人生轨迹


毕沅自幼失去父亲,全赖母亲张藻的精心培育。张藻不仅是才女,精通诗文,其著作《培远堂集》颇有名气。在母亲的悉心教诲下,毕沅6岁即能诵读《诗经》和《离骚》,10岁便通晓声韵,文学才华初露。张藻还送毕沅到苏州灵岩山,拜沈德潜和惠栋为师,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毕沅中状元为官后,张藻以诗篇《训子诗》寄予厚望,希望他不忘学问,以家国为重。张藻去世后,乾隆帝赐“经训克家”四字以示褒奖,毕沅以此为激励,将居所命名为“经训堂”,诗集也以此为名。


军机处的忠诚与机遇:代人值班的意外收获


在军机处任职期间,毕沅与诸重光、童凤三都是举人。为求晋升,他们参加礼部会试。当值夜班的诸重光为探考试结果请毕沅代劳,毕沅虽想了解消息,但理解朋友的考虑,答应帮忙。他在值班时阅读陕甘总督奏折,无意间积累了屯田的策略知识。殿试时,乾隆的屯田策问让其他士子困扰,毕沅却因之前的准备而脱颖而出,尽管书法稍逊,但仍被乾隆钦点为状元,而书法出众的诸重光则屈居第二。


礼贤下士,著作等身:毕沅的仁德与才情


毕沅以其儒雅和易的品性,广纳贤才。他资助生活困苦的诗人黄景仁,资助其母并出版诗集。对于未曾谋面的歙县文人汪中,毕沅仅凭一张纸条上的话语,便深感其才,慷慨赠银。在陕西巡抚任上,他与老僧的机智对话,不仅显示出他的学识,还促使他捐资修缮寺院。


关于毕沅与名伶李桂官的交往,虽然有诗文记载,但其性向之谜并未得到确凿的定论,只能留给后人猜测。


扩展资料

毕沅(1730~1797)清代、学者。字纕蘅,号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